你的位置:

五分快三app推荐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太平天国保王:中途脱离石达开,后率6万大军投降清朝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1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    众人知太平天国多王爷,鲜闻保王童姓洪,原为避洪秀全改姓。他由卒至将,封保王。然背使命,降清朝。何成长、何降、降后何影响,皆成谜。

    清咸丰二年,太平军攻占武昌,声势壮大。同年,安徽无为县的洪容海得知太平军将入皖,激动万分,因他已厌烦清朝腐败,渴望投身这支义军。

    洪容海未料到,姓氏会成为加入太平军的阻碍。因洪秀全为显地位,禁军中用“洪”姓。他思量再三,决定改姓“童”,于是洪容海变成了童容海。

    改姓参军后,童容海被归入石达开麾下。初进军营,他发现现实远非所想。身为安徽新兵,他既受广西、广东老兵排挤,又需承受重体力劳动及严酷军纪。

    1854年春,太平军在安徽与清军激战。童容海小队遭伏击,陷入重困。危急中,他率余部突围,并俘清军数人。此战令石达开对童容海刮目相看。

    此后,童容海逐渐显露头角,晋升为军帅,统率两三百人。尽管人数有限,但对曾经的普通士兵而言,已是重大飞跃。他愈发奋进,每逢战斗皆身先士卒,迅速以勇猛闻名。

    1857年5月,石达开抵达安庆,威望极高,被视为太平军未来领袖。童容海察觉此乃良机,遂率数百人投奔石达开,誓随翼王共图大业。

    石达开赏识年轻将领童容海的才能与抱负,遂将其招致麾下并重用。童容海因此成为石达开的亲信,踏上太平军中更高阶的锻炼之路。

    然而,命运难测。石达开曾风光无限,却迅速陷入困境。自江西至浙江,再到福建,他率军屡败于清军,被追得狼狈逃窜。

    1859年7月,湖南宝庆(今邵阳)之战中,石达开麾下30万大军遭2万清军弱旅重创,溃败而散。此役大败,不仅让他的壮志受挫,也让部众信心动摇。

    童容海目睹现状,心急如焚,深感随石达开前途无望。正犹豫间,惊闻石达开欲归隐山林,安享余生,令他震惊不已。

    此决定犹如晴天霹雳,震撼童容海及诸将。他们随石达开意在功成名就,享受富贵。而今主帅欲归隐,令他们陷入迷茫。

    【野心勃发:东返之路的血腥崛起】

    1860年8月,童容海做出重大抉择,率万余人随彭大顺军团北上,重返太平天国,此举被后世史学家铭记。此决定源于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,而非对太平天国理想的忠诚。

    彼时,石达开势力渐衰,陈玉成、李秀成等人在江浙地区却正兴盛。江浙一带即将归入太平天国,前景光明。童容海察觉跟从石达开无望,决定回归太平天国主力。

    在此次行动中,彭大顺为主帅,童容海次之。但1861年3月,彭大顺征粮时遭小兵斩杀。彭的骤逝使童容海跃居大军领袖,地位凌驾于吉庆元、汪海洋、谭体元等人之上。

    童容海沉醉于权力之中,却也心生警惕。乱世里,他明白权力得之不易,守之更难。为巩固地位,他采取了一系列严酷举措。

    他首先在军中建立威望,童容海因平日傲慢引起将领不满,有人欲分道扬镳。得知此事后,童容海非但不自省,反视之为对其权威的挑衅。

    童容海为震慑人心,毅然处决了反对他的李加胜、杜大祥等十余位资深将领,罪名未明。此举既威吓了潜在异己,又使他吞并其部,势力大增。

    童容海借此血腥行动巩固了权力,却招致吉庆元、汪海洋、谭体元等人的强烈不满。但他们碍于童容海的铁腕,只能隐忍不发,暂且屈服。

    杀害十余大将后,童容海野心倍增,不满足于现状,自封新号。此称号虽不及太平天国诸王,却已另立体系。他要求吉庆元、汪海洋、谭体元等人听命于他,共谋大业。

    童容海擅自封爵,违反了太平天国军纪,挑战了权威。但鉴于当时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激烈,中央控制力减弱,其行为才得以暂时未被追究。

    童容海率军持续东进,1861年初在江苏与李秀成军团会合。此时,吉庆元趁机向忠王李秀成揭露了童容海的诸多罪行。

    但令人惊讶的是,李秀成未立即惩罚童容海,而是为维护太平天国稳定选择妥协,暂不追究其责。此决策后来被证实为重大失误。

    李秀成的宽容加剧了童容海的放纵,他开始在军中夸大自己的功劳,自诩为真正领袖,并秘密联合部分将领,意图在军中构建个人势力圈。

    3月,童容海接天京令,率军攻浙江省会杭州。此任务艰巨,杭州乃浙江政经要地及清军重据,多位太平天国将领攻之未克。

    面对艰巨任务,童容海勇往直前。他周密策划,决定先取杭州周边重镇,断清军补给,后集精兵一举夺下杭州。

    4月初,童容海部队率先占领富阳、临安,为攻打杭州铺平道路并大振太平军军心。至4月20日,童容海率部成功抵达杭州城外。

    杭州城防牢不可破,清军驻守众多。童容海采用围城打援之计,围困杭州同时,精锐伏击清军援兵,成效显著,多支清军援军被太平军击败。

    5月19日,历经近一月鏖战,童容海部攻克杭州。此役为太平天国1860年后在浙江的最大捷报,大幅提振了太平军士气,童容海因此声名大噪。

    攻克杭州后,童容海继续进军,接连占领嘉兴、湖州等地。数月间,他收复浙江大片区域,令太平天国在浙江的形势发生显著变化。

    童容海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备受天京重视,洪秀全特封其为太平天国最高爵位之一的王爷。从无名小卒到王爷,童容海仅用了不到十年便实现这一惊人蜕变。

    然而,功高震主犹如双刃剑。童容海的权势上升,随之引发了太平天国内部的诸多矛盾与激烈冲突。

    首先,童容海与李秀成矛盾加剧,李秀成忌惮童容海这位后起之秀,认为他狂妄自大、不谦逊,且童容海在军中树立的威望已威胁到李秀成的军事统帅权威。

    再者,童容海与太平天国其他将领的矛盾加剧。老牌将领不满其崛起,认为他靠投机获重用。尤其在浙江战场屡战不胜的将领,更是对童容海心生怨恨。

    另外,童容海的行为招致天京不满。他攻下杭州后,未报天京便私自处理了大量战利品,此举被视作对中央权威的不敬。

    为巩固地位,童容海采取了多项举措:他持续扩大军事胜利,以战功自证;同时,在军中提拔亲信,逐步构建自己的势力圈。

    然而,这些举措非但未缓和矛盾,反而加深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。尤其是童容海与李秀成,已公然对立。一次军事会议上,二人因战略部署争执激烈,最终会议不欢而散。

    时间流逝,童容海处境日显尴尬。军事上的成就让他在太平天国地位崇高,但与其他将领及中央的矛盾却日益激化,迫使他面临必须抉择的境地。

    【倒戈相向:背叛太平天国的转折】

    1863年初,童容海在浙江的攻势减缓。曾国藩率清军猛烈反攻,致其军队败退,失守湖州、嘉兴等地。这些挫败削弱了童容海的声望,加剧了他在太平天国内部的困境。

    3月,李秀成召开军议,调整浙江战场部署,会上公开批评童容海指挥不当,撤销其浙江战区总指挥职,此举重创童容海,也公开了他与太平天国中央的矛盾。

    童容海失指挥权后被令返天京,却以军务繁重为由滞留浙江。此举惹李秀成猜疑,认为他可能心怀异志。

    4月,李秀成遣心腹赴浙江欲接管童容海军权,但童容海已设防拒交。双方冲突升级至武装对抗,此举彻底决裂了童容海与太平天国中央的关系。

    童容海察觉在太平天国内已无法立足,便秘密联络清军谋降。五月初,他派亲信前往杭州向左宗棠清军统帅递交降书。

    左宗棠对童容海投降持谨慎态度,因其能削弱太平军于浙江的力量,但鉴于其曾是太平军重要将领,忠诚度存疑。经深思,他决定接受投降,并采取措施防范其反复。

    5月15日,童容海率约两万兵马及大批武器向清军投降,此事重创太平天国,不仅大幅削弱其在浙江的势力,更严重撼动了整体军心。

    童容海投降清廷后,获厚待,被授予高衔并任命为剿匪将领。此任命具讽刺性,因他需剿灭的对象,竟是昔日的并肩战友。

    然而,童容海投降之路并不平坦。清军将领多对其心怀疑虑,拒绝合作。此外,他手下部分将领对投诚清军心怀不满,正秘密策划反叛。

    为表忠诚,童容海采取激进行动,主动请战攻打旧根据地。数月间,他凭对太平军内情的了解,屡立战功,接连攻克多处据点,俘获数千太平军士兵。

    童容海的行为虽获清军高层信赖,却在太平军中信誉尽失,昔日追随之将士皆视其为叛徒,更有甚者暗中谋划刺杀,欲报其背叛之仇。

    1863年末,童容海剿匪时遇伏并侥幸逃脱,此后他深感处境危急。为求自保,他更加卖力地为清军效劳,甚至采用极端方式,以彰显自己的忠心。

    童容海的背叛,不仅扭转了其个人命运,更深刻影响了太平天国。他投降后,加速了太平天国在浙江的瓦解,并树立了叛变先例,加剧了内部离心,终致政权覆灭。

    【暮年悲凉:童容海的晚年生活与历史评价】

    1864年初,太平天国败势已显,童容海在清军中的地位渐稳,获清廷高衔,统领浙江剿匪。昔日太平军将领,今已转为清军剿灭太平军的重要力量。

    然而,童容海处境并不安稳,常受两方面威胁:一是太平军残余势力的报复,二是清军内部的猜忌。为应对此局面,他不得不更加竭力为清廷效忠。

    1864年7月,天京沦陷,标志着太平天国覆灭。童容海在决战中作用关键,其提供的太平天国内部情报助力清军获胜。清廷因此提升童容海地位,并授予其荣誉称号。

    太平天国覆灭后,童容海的价值骤降。清廷逐步削其权,调离浙江至北京,表面看似褒奖,实则架空其职位。

    1865年,童容海被委任为新疆军务监督,此职表面风光,实则将他边缘化。在新疆,他几无实权,仅能循规蹈矩地处理日常琐事。

    1868年,童容海因病获准辞官归乡,这实则终结了他的政治生涯。归乡后,他过着隐居生活,鲜少出门与人交往。当地人对他既惧且鄙,少有人愿与之往来。

    晚年童容海生活困窘,清廷俸禄虽丰,却多被亲信仆人侵吞。昔日叱咤风云的他,如今竟需变卖家产以度日,境遇凄凉。

    1875年,年近七十的童容海病重,临终前召集亲信口述遗嘱。他悔恨一生,承认背叛太平天国之错,但也表示当时别无选择。

    童容海逝世后,清廷仅发简短讣告,未举办正式葬礼。这位昔日的功臣,最终默默离世,未得应有的哀荣。

    童容海一生戏剧性转折不断,由普通农民成长为太平天国将领,后叛变成为清廷功臣,却又遭冷落,晚年孤独悔恨。其命运映射出动荡年代的复杂多变。

    关于童容海的历史评价存争议。太平天国视其为叛徒,清朝官方则誉其为忠臣。但这两种看法均过于片面,未能全面展现童容海复杂的一生。

    后世历史学者力求客观评价童容海,指出其背叛应受谴责,但也需考量历史背景。太平天国后期矛盾激化,童容海处境艰险,其投降实为无奈之举。

    有学者认为,童容海的经历揭示了农民起义军的通病:初时声势浩荡,却因缺乏政治纲领与组织体系,难以持久。遇挫时,内部矛盾激化,易致分裂背叛。

    童容海的一生给后世带来了深刻教训,他的经历表明,动荡年代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,个人选择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历史的走向。